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8卷  第12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6年38卷12期目录
2016, 38(12): .
摘要:
2016年38卷12期封面
2016, 38(12): .
摘要:
《海洋学报》第38卷(2016年)文章索引
2016, 38(12): .
摘要:
2016年度为《海洋学报》审稿的同行专家名单
2016, 38(12): .
摘要:
《海洋学报》第38卷(2016年)总目录
2016, 38(12): .
摘要:
2016年第12期整期打包下载
2016, 38(12): .
摘要:
论文
珠江三角洲径潮相互作用下潮能的传播和衰减
欧素英, 田枫, 郭晓娟, 杨昊
2016, 38(12): 1-1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1
摘要:
因径流潮汐相互作用,三角洲各水道的能通量包含径流引起的净通量及潮汐引起的潮能通量。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多断面实测水位及流量的同步测量数据,建立基于径潮耦合的调和分析模型,剥离径流信号,计算出各站的总潮能及M2、K1及高频浅水分潮的潮能,对珠江三角洲潮能的沿程传播及衰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虎门进入珠江三角洲的潮波能量约占51.2%,而通过崖门、蕉门、磨刀门传入三角洲的潮能约占37%;同时,因地形摩擦、径流耗能效应,三角洲各水道的总能量损耗为148.33 MW。潮波能量按汇聚型和分散型两大类型沿三角洲不同位置传播并沿程衰减。虎门狮子洋及珠江正干、崖门至潭江石咀两大水道体系,其潮能沿程分散传入不同汊道,断面总潮能的衰减幅度大于单宽潮能通量的衰减,单宽潮动能沿程平均衰减速率大于潮势能,半日分潮的潮能衰减速率大于全日分潮。虎门狮子洋因其形态影响,M2分潮振幅(或势能)的衰减最小,虎门至泗盛围段增加,平均每千米约增加0.77%。西四口门潮能汇聚于西海水道天河断面,总潮能的衰减速率小于磨刀门水道单宽潮能衰减速率。沿横门、洪奇门、蕉门进入的潮波多次交汇、分散,自横门至小榄、南华,南沙至海尾、荣奇,其单宽潮动能及M2、K1分潮动能的衰减速率小于潮势能,高频分潮势能沿程增加。
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I.河势变化
朱建荣, 鲍道阳
2016, 38(12): 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2
摘要:
河势是影响河口水动力和盐水入侵基本因子。本文利用20世纪50和70年代长江河口海图,数值化岸线和水深,结合2012年长江河口实测水深资料,分析长江河口自50年代以来的河势变化。长江河口为分汊河口,50年代仅为二级分汊,至70年代才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70年代相比于50年代,北支淤浅严重,其上、中、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64.13×106、-306.60×106和-639.27×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16.30%、-22.74%和-25.69%,均显著减小;南支的上、中、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28.61×106、-35.69×106和126.43×106 m3,相应的变化率分别为-1.30%、-2.12%和4.36%;北港由于崇明浅滩和横沙浅滩的淤浅,下段容积明显减小,其上段和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109.21×106和-797.14×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5.01%和-15.25%;南港上段由于河道淤浅容积减小,下段北由于铜沙浅滩被冲开形成北槽,导致水深变深、容积增加,其上段、下段北和下段南容积变化分别为-238.95×106、203.58×106和153.34×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8.96%、6.85%和3.26%。2012年相比于70年代,北支由于大量淤浅和围垦容积大幅减小,其上、中、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199.06×106、-504.61×106和-654.12×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60.45%、-48.44%和-35.38%;南支的上、中、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92.34×106、193.01×106和-163.62×106 m3,相应的变化率分别为4.24%、11.73%和-5.40%;北港上段青草沙水库的围垦和下段横沙东滩的围垦造成面积和容积减小,其上段和下段容积变化分别为-154.64×106和-511.79×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6.75%和-11.55%;南港由于上段河道刷深而下段九段沙以及南汇边滩淤浅、围垦,导致其容积上段增加,下段减小,上段、下段北和下段南容积变化分别为136.39×106、-658.28×106和-1266.11×106 m3,对应的变化率分别为5.62%、-20.73%和-26.06%。
海洋再分析资料中IOD-ENSO遥相关的海洋通道机制分析
徐腾飞, 周慧
2016, 38(12): 23-3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3
摘要:
本文利用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海洋再分析资料(SODA、ORAS4和GODAS)中的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套再分析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次年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之间显著相关,与观测结果一致。在次表层,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均显示,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异常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在冬季至次年秋季沿赤道太平洋垂向剖面向东移动,并于次年夏季和秋季在冷舌区上升至海表。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是由海洋通道机制引起的,即IOD事件引起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导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异常,激发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从而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冷舌海表温度异常。观测及SODA与ORAS4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仍然显著,表明海洋通道机制是独立于ENSO事件的;而在GODAS资料中,这些显著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消失。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和Niño3.4及DMI(Dipole Mode Index)指数之间超前-滞后12个月的相关关系显示,在SODA和ORAS4资料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同时受到ENSO和IOD的影响,与观测结果一致;而在GODAS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仅与Niño3.4指数显著相关,极少受到IOD事件的影响,这部分解释了GODAS资料中去除ENSO信号后,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消失的原因。
黄海绿潮分布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郭伟, 赵亮, 李秀梅
2016, 38(12): 36-4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4
摘要:
2008-2015年,连续8年在黄海海域暴发大规模绿潮,但因暴发时间、规模及漂移路径的不同,对沿海地区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大不相同。本文利用EOS/MODI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NDVI算法获取绿潮信息,给出了2007年以来5-8月所有无云或少云晴朗天气下黄海海面绿潮的分布情况。黄海绿潮覆盖面积变化每年呈现单峰值分布,MODIS卫星在5月中旬至6月初首次发现绿潮,随后30~40 d内达到覆盖面积峰值,7月快速消退,8月上旬完全消失。2007年绿潮出现首年覆盖面积极低,发现绿潮时面积均未超过50 km2;2008年和2009年绿潮覆盖面积峰值分别为3 110 km2和4 075 km2,自此绿潮灾害成为新的海洋环境事件;2010-2012年绿潮暴发规模异常低值,各年覆盖面积峰值均未超过1 800 km2,但从2013年开始绿潮规模逐渐攀升,到2015年绿潮覆盖面积峰值达5 629 km2,持续可达98 d,覆盖面积和持续时间为历年之最。绿潮漂移路径可归纳分为3类:2008年和2011年绿潮主体先北向漂移越过34°30'N后,西北向垂直于岸线漂移,主要对连云港、日照和青岛造成较大影响;2009年和2012年绿潮主体先北向漂移越过35°N后,东北向平行于岸线漂移,故只有少许绿潮上岸;2010年、2013-2015年绿潮主体北向漂移至近岸后东北向沿岸漂移,对日照、青岛和荣成沿海造成大面积影响。所有年份绿潮影响范围均限于南黄海内,东侧边界最远未越过124.2°E。
悬浮泥沙在长江口铀非保守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周婧, 杜金洲, 毕倩倩, 王锦龙, 刘丹彤
2016, 38(12): 46-5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5
摘要:
利用高精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2014年1月长江口表层水中溶解铀浓度及其234U/238U比值、2013年3月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各矿物组分的铀含量及其234U/238U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了长江径流和海水之外,长江口还有其他的溶解铀来源。水体中过剩铀与悬浮颗粒物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r2=0.96)。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进行的序列提取实验进一步表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中可解吸态和碳酸钙结合态铀可以在河口区域释放进入水体,而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物结合铀比较稳定,不受河口区混合过程的影响。每千克颗粒物或沉积物能够释放约2 μmol颗粒态铀,使其转化为溶解态。然而,铁氢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的絮凝吸附作用也可使溶解铀同时从河口水体中清除。在低盐度区,铀的清除和添加过程速率相近,使溶解铀呈现暂时的"伪保守"现象:颗粒态释放的铀具有明显低的234U/238U比值,导致水体的234U/238U低于保守混合值。在中高盐度区域,溶解铀呈现明显的富集现象。但是由于水相和颗粒相中的铀交换,可释放颗粒态铀的234U/238U接近溶解铀的234U/238U比值,从而导致水体的234U/238U比值呈现出保守性。长江口颗粒物的铀释放通量为(3.48±0.41)×105 mol/a,约占输入的总颗粒态铀通量(1.80±0.17)×106 mol/a的19.3%。长江口输入东海的溶解铀总通量(河流溶解态铀与河口添加铀之和)为(2.68±0.13)×106 mol/a,约为世界河流入海铀通量的11.7%。
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汪雅露, 袁华茂, 宋金明, 李学刚, 李宁, 曲宝晓, 康绪明, 王启栋, 邢建伟, 梁宪萌
2016, 38(12): 55-6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6
摘要: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测定了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并探讨了相关环境因子对界面交换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表现为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其交换速率在947~4 889 μmol/(m2·d)范围内,平均速率为1 819 μmol/(m2·d)。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 a)和总有机碳(TOC)是影响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交换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表层沉积物的含水率(φ)、生源硅(BSi)和粘土含量以及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DSi)对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也有重要影响。由此可推知,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主要受生物活动和溶解-扩散双重过程调控,而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底层水体中DSi对胶州湾硅的释放影响较小。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聚类及其原因分析
胡启伟, 陈新军, 徐良琦, 余景
2016, 38(12): 66-7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7
摘要:
本文根据1995-2010年我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按年和月不同时间空间分辨率对金枪鱼围网渔场进行聚类分析,划定不同渔场类型;同时结合海表温度(SST)及Niño3.4区指数,探讨其渔场类型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月为时间尺度下气候异常事件(El Niño和La Niña事件)发生频次与渔场聚类结果类别相关联,在1-12月发生气候异常事件频数分布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3月、4-6、7-9月、10-12月,与月时间尺度下金枪鱼围网中心渔场4种聚类结果的时间范围具有一致性。通过渔场重心聚类结果和El Niño和La Niña事件分类统计对比发现,在年时间尺度下,气候异常事件的类型与聚类结果相关联,聚类结果同一类别包含的年份发生的气候异常事件具有一致性,即在同一类别下1995年、1997年为强El Niño年;1998年、2007、年、2009年为正常年份;2010年为强La Niña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为La Niña年;1996年、2008年为La Niña年;2002年、2004年为El Niño年。研究认为,中心渔场的年际聚类变化与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El Niño、La Niña指标来预测渔场的年间和月份间的变化。
温度对小黄鱼体内抗氧化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峰, 刘阳阳, 楼宝, 陈睿毅, 詹伟, 徐麒翔, 马涛, 徐冬冬, 王立改, 毛国民
2016, 38(12): 76-8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8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黄鱼的应激反应,为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32℃、33℃)进行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同养殖水温条件下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消化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的活性,比较小黄鱼不同组织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2℃的养殖水温为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养殖温度对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几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了肠道中的CAT)。另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强于消化酶,而肠道中则相反,表明肝脏侧重于机体免疫反应,而肠道更侧重于食物消化。通过二次项回归方程拟合了温度与酶活性的回归方程,只有肝脏和肠道中的LPS活性与温度的回归方程有意义,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和0.93(在0.85以上)。此外,肝脏中LPS活性与实验鱼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为小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还得出,养殖水温29℃和31℃时,进行小黄鱼养殖可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快速养成提供指导。
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尹洁慧, 张光涛, 李超伦, 王世伟, 万艾勇
2016, 38(12): 86-9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09
摘要:
强壮箭虫是我国温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本文通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逐月综合调查,研究了大网浮游动物中强壮箭虫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为22.6 ind/m3,高峰值出现在12月(47.5 ind/m3),最低值出现在8月(7.8 ind/m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夏季的8月,全年近岸海域强壮箭虫丰度均高于外海海域,且在10月及次年2月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作为肉食性浮游动物,强壮箭虫丰度时空变化除了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外,还与饵料生物(主要是桡足类)丰度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其丰度周年变化规律在不同海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厦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坤, 林和山, 何雪宝, 黄雅琴, 林俊辉, 牟剑锋, 张舒怡, 王建军
2016, 38(12): 95-10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10
摘要:
根据2013年5月和11月在厦门周边海域60个取样站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运用功能群方法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60科411种,其中肉食者152种,浮游生物食者102种,碎屑食者103种,杂食者48种和植食者6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分别是该海域春、秋季的主要优势种。总体而言,浮游生物食者和肉食者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但各区域的优势功能群存在一定差异,围头湾的主导功能群为肉食者和碎屑食者,大嶝海域以肉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为主,而九龙江口和同安湾则以碎屑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占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和底温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活性磷酸盐、底盐、有机质和叶绿素a等对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青岛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动研究
蔡星媛, 张秀梅, 刘甜雨, 李文涛, 张沛东
2016, 38(12): 106-117.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11
摘要: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C值(-19.6‰~-19.2‰)介于SPOM (-23.3‰~-21.8‰)、BPOM (-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基于鳃的microRNA转录组研究中国蛤蜊对重金属镉的响应
张晶晶, 李宏俊, 秦艳杰, 刘敏, 叶晟
2016, 38(12): 118-131.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6.12.012
摘要:
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和山东。近年来,生境恶化和过度捕捞导致我国蛤蜊资源量减少。我们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对中国蛤蜊鳃的microRNA转录组进行测序,运用差异表达寻找对镉刺激有响应的功能microRNA。结果显示对照组获得了14 415 256条clean reads,实验组获得了15 570 111条clean reads。在这些reads中一共存在14 584 077小RNA,包括1 898 035条unique小RNA,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共有187 859条unique小RNA。两个组的小RNA文库的片段长度分布是相似的,大部分小RNA长度分布在26~27 nt。在对照组文库中最丰富的片段长度是27 nt,其次是28 nt、26 nt和23 nt。在实验组文库中,数量最丰富的片段长度是26 nt,其次是27 nt、28 nt和23 nt。经过对序列前体以及结构特征的分析,发现这两个组中一共有50个microRNA,其中已知的是38个,新发现的是12个。对照组和实验组microRNA含量最丰富的片段长度是23 nt。通过差异表达分析,5个microRNA基因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从对照组到实验组的表达量是上调的,其余45个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把这50个序列与中国蛤蜊转录组进行比对,一共找到了542个靶基因。5个具有表达差异的基因一共比对到11个靶基因。把这11个靶基因与NCBI数据库比对,4个靶基因在COG中得到注释,1个靶基因在GO中得到注释,6个靶基因在KEGG中得到注释,11个靶基因在nr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注释到的基因有泛素蛋白连接酶E3,Wnt信号通路,G蛋白信号调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