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6卷  第4期

海洋水文
南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
方国洪, 曹德明, 黄企洲
1994, 16(4): 1-12.
摘要:
本文用二维球坐标数值模式计算了南海m1[=(K1+O1)/2]和M2分潮的分布.计算范围从2°N到25°N,99°E到121°30'E,坐标的经向纬向、格距均为1°/4.计算结果与92个实测站进行比较符合良好,m1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4cm,迟角为7°.M2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9cm,迟角为12°.根据计算结果给出南海m1M2分潮的潮汐、潮流、潮余流和潮能通量分布图.
南海上层海流的数值模拟
李荣凤, 黄企洲, 王文质
1994, 16(4): 13-22.
摘要:
用一个水平分辨率较高的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计算了太平洋的上层海流.太平洋海域大的海流流系,如黑潮、亲潮、北(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加利福尼亚海流和东澳大利亚海流等都再现在模拟结果之中了.本文只给出了南海四季代表性月份的上层环流的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南海黑潮分支是南海北部最重要的一支海流,它不仅是南海暖流的水体来源,而且构成了南海环流重要的一翼.除了个别月份外,终年都有一支较强的NE向海流穿过台湾海峡进入东海.这些计算结果有的已被观测结果所证实.
模糊多元分析方法及其在对马暖流源区水团和锋面涡旋分析中的应用
卢中发
1994, 16(4): 35-47.
摘要:
本文选用1989年4月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多种指标的观测资料,应用模糊多元分析方法,划分了对马暖流源区(28°~32°N,125°~130°E)的水团,分析了对马暖流源区水的来源,并对本研究海区所观测到的类似于墨西哥湾流在流经乔治亚陆架时所产生的锋面涡旋进行了初步分析.此外,文中还把模糊多元计算的结果与实测资料作了对照,计算的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论文
现场海域水平、铅直扩散系数的推算
匡国瑞, 俞光耀, 张淮, 陈伯海, 钱成春, 张琦
1994, 16(4): 23-34.
摘要:
本文根据拉格朗日流与欧拉流自相关系数的相似关系和Kullenberg提出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用渤中8号平台1987年1~2月和7~8月的实测资料,分别推算了水平、铅直扩散系数.推算结果表明,研究长时间水平扩散时,把潮流看作湍流,所求的扩散系数实际上是潮流扩散系数,其值在108cm2 /s范围内;研究短时间水平扩散时,把潮流看作平流,用傅里叶变换的长周期合成值从实测值中扣除,所求的扩散系数,可认为是湍流扩散系数,其值在104em2/s范围内.本海域铅直扩散系数值,冬季在3.8~4.2cm2/s范围内;夏季在0.0l~0.75cm2/s范围内.它与国外一些海区和以前文献中的估算值基本一致;它随风速、流的剪切增大而增大;随水柱的稳定度增大而减小;它在跃层处最小,在跃层以上和以下逐渐增大.
海洋气象
亚洲夏季风季节与季节内平均水汽输送的分析
徐建军, 何金海, 朱伟军, 王建德
1994, 16(4): 48-54.
摘要:
本文运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1980~1986年5~9月的850hPa上的u、v、r、T逐日资料,对比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活动区季节平均、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在水汽输送中的基本特征.季节平均的水汽输送对亚洲季风区的水汽通量起决定作用,表明了亚洲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热带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的水汽输送在亚洲夏季风时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在南亚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中表现出显着的相对独立性.季风内振荡的水汽输送在赤道上表现很微弱,南北半球的相互影响小.
海洋物理
水面薄层热结构变性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吴永森, 郑全安, 纪育强, 逄爱梅, 楼顺里, 侯伟
1994, 16(4): 55-62.
摘要:
利用HDG高灵敏度红外测温仪和常规测试仪器在动力实验水槽里对风作用下的水面薄层热结构变性进行了模拟测量.测量结果分析表明,当TR>Tw时,风速从0增至16m/s,可使薄层温差(TR-TW)增加约0.4℃,温度梯度达8℃/m.同时还发现,在风以0~16m/s速度对水面作用过程中,薄层内热输送有方向改变,其热结构变性转换点发生在摩擦风速为20cm/s左右.此外,文中还对有关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具有泡沫白帽的粗糙海面的后向散射
金亚秋, 黄兴忠, 殷杰羿
1994, 16(4): 63-72.
摘要:
本文用迭代法求解离散球形粒子的矢量辐射传输方程和随机粗糙界面的边界条件,得到了强风驱使下产生泡沫白帽散射粒子的双尺度随机粗糙海面模型的后向散射.利用修正的Cox和Munk的海面大尺度起伏概率密度函数和Pierson的海面波高谱,得到了后向散射的数值结果,定量地给出了后向散射和风场大小、方向、视角、极化等特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很好的比较和讨论.
海洋化学
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海水养殖研究中的应用
洪阿实, 李文权, 王明亮
1994, 16(4): 73-81.
摘要:
利用Na15NO315NH4Cl作为示踪物,研究15N在由海水到亚心形扁藻、卤虫、长毛对虾和棱梭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测定了生物体内15N丰度和15N原子百分超,研究了15N在不同生物相中的转移.结果表明,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由低营养阶向高营养阶转移时,在15NH4Cl介质中,卤虫→棱梭的转移率比在Na15NO3介质中高,可达3%以上;棱梭体内15N的积累量也比Na15NO3介质中高.
海洋地质、地貌
黄河口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
林荣根, 吴景阳
1994, 16(4): 82-90.
摘要:
本文对黄河口典型沉积物进行了吸附磷及释放磷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对磷的释放极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降低对磷的吸附能力,溶液pH的增大对吸附量有增大的作用,硝酸盐的存在不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沉积物吸附大量磷后的再释放是缓慢的.经测定,沉积物吸附/解吸平衡点一般为0.24~4.27μmol/dm3,此值一般高于底层水磷浓度,因此我们推测除粗颗粒样品外,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
连云港港区沉积物中畸形底栖有孔虫的发现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朱晓东
1994, 16(4): 91-95.
摘要:
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海岸现代底栖有孔虫畸形现象的发现及其与海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在连云港港区及其附近海岸采集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7个含有畸形壳体,共计101枚,分属玻璃质壳、瓷质壳和胶结质壳三大类十余个属种,其中以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Linne) vars.和希望虫Elphidium数量最多.壳体畸形类型有10种.畸形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畸形有孔虫可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生物指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连云港港区畸形有孔虫含量尚较低,表明污染程度较低.
雷州半岛的海涂土壤
张希然, 罗旋, 陈研华
1994, 16(4): 130-136.
摘要: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海岸线长1507km(含岛屿岸线),沿岸多溺谷性浅海湾,有九洲江、南渡河等注入.在潮间带及其紧邻浅海湾(-5m以浅)形成大片海涂.这些海涂多数质地较合宜,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海味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部分海涂利于农用和港口建设.
海洋生物、水产
固定化培养对亚心形扁藻生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学成, 仵小南, 李永红
1994, 16(4): 96-101.
摘要:
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材料,研究了2%(W/V)的褐藻胶包埋,用不同浓度的CaCl2(0.5、0.75、1.0、1.5及2.0mol/dm3)处理,在不同培养温度下(25℃、15℃)对细胞的生长、形态、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发现最佳固定化培养条件为CaCl2 0.5mol/dm3,培养温度为25℃.固定北培养的细胞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15℃条件下比25℃条件下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固定化培养的亚心形扁藻细胞变大,表面凹凸不平.本文还就固定化培养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固定化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厦门西海域水体的细菌动力学研究和环境容量评估
叶德赞, 倪纯治, 周宗澄, 林燕顺, 姚瑞梅, 曾活水, 梁子原, 顾静瑜
1994, 16(4): 102-112.
摘要:
把通常用在废水生化处理的原理,引入海洋微生物生态研究,应用于环境容量评估.选择3个有关微生物生长和耗氧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确定动力学有关参数值进而估算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若把海水BOD5控制在3mg·dm-3以下,则厦门西海域水体BOD5的毛容量为37t·d-1,现有生态系已经消耗毛容量的25%左右,故净容量为28t·d-1,即该海域每天可接纳相当于28tBOD5的生活污水.此外还发现,耗氧动力学常数K和体系的BOD5浓度呈正相关,海域的总细菌数TB和BOD5浓度的关系呈TB(108dm-3)=9.91×BOD5(mg·dm-3)+1.74(n=32,r=0.5441,p<0.01).
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林景宏, 陈瑞祥
1994, 16(4): 113-119.
摘要:
分析了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本区浮游端足类具种数多,丰度低,单一种优势度低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94种浮游端足类,主要由大洋暖水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组成,它们的分布状况与爪哇海和巽他陆架区的低盐水团以及西北太平洋次表层高盐水团在本区运动和消长的关系密切.此外,下层高盐水的涌升以及局部环流等也是影响浮游端足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及机理
张海生, 潘建明, 刘小涯
1994, 16(4): 120-125.
摘要:
通过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内及其甲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本文还对南极磷虾富氟的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甲壳对氟具有再吸收的功能和作用,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失的机理.南极磷虾的甲壳作为对氟具有特殊吸附功能的无机介质是其富氟的重要原因;(2)氟的富集来自海水,且可能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氟与钙、磷的结合而体现.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蔡秉及, 连光山, 林茂, 林玉辉
1994, 16(4): 137-142.
摘要: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中的次级生产者的代表,在海洋食物网中居重要位置.它是一些经济鱼、虾类的饵料,有些种类可成为渔业的直接对象.开展浮游动物生态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为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而且可为探讨海洋环境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提供旁证.
海洋工程
作用于直立圆柱上的横向冰力
史庆增
1994, 16(4): 126-129.
摘要:
一般情况下,设计者只考虑桩柱上顺冰向的作用力,但试验证明还存在与冰向垂直的横向冰力.横向冰力来源于冰排和桩柱表面接触程度的不均匀性.横向冰力服从正态分布和极值Ⅰ型分布,它和顺向冰力在数值上不存在相关性.在结构设计时,应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横向冰力引起的结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