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珠江口外走航 ADCP 资料的系统误差订正与质量控制
夏华永, 廖世智
2010, 32(3): 1-7.
摘要:
在对珠江口外2006年冬季航次走航ADCP观测资料处理中发现用Joyce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订正系统误差,其原因在于订正角与航速、船艏向相关。给出了一个订正角为船艏向余弦的拟合函数,得出良好的订正结果。分析了VmDas软件处理流速结果的精度,给出了系统误差识别的方法。发现观测资料中一些不能为VmDas软件识别的错误数据,分析了海况对观测资料的影响,提出了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误差订正的一套程序。
对流项处理对厦门湾流态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
旷芳芳, 江毓武
2010, 32(3): 8-13.
摘要:
正确处理流体力学方程中的对流项对环流的数值模拟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数值实验的方式,采用不同的对流项处理方法,模拟了厦门湾潮流场,并将数模结果与物模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对流项处理方式对厦门湾区域流态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适合港湾的对流项处理方法。
海洋声层析观测技术和方法
廖光洪, 朱小华, 林巨, 郑红, 梁楚进, 陶剑锋, 杨成浩
2010, 32(3): 14-22.
摘要:
叙述海洋声层析观测系统,以声线传播时间层析为重点概括了海洋声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其他主要方法,共6个方法。对运用海洋声层析观测来反演海洋状态问题的建立、求解及其误差来源作了分析和讨论。以测量声线传播时间为例介绍了海洋声层析观测系统主要设计技术。
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
张娇, 张龙军, 宫敏娜
2010, 32(3): 23-30.
摘要:
为探讨黄河口近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输运过程,2003年9月采集了南北两个断面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别为0.38 ~2.55和0.371~ 0.650 μg/g。在南北断面两种烃类化合物的分布明显不同:北断面受石油平台影响,烃类化合物在口门含量较高;南断面受黄河输入影响,由于大颗粒易于沉降,而吸附烃类化合物的能力较强的小颗粒易长距离输运,使这两种烃类化合物的含量从河口到近海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与北断面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 和不同形态硫的分布
尹希杰, 周怀阳, 杨群慧, 孙治雷
2010, 32(3): 31-39.
摘要: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 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2-4,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 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2-4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
三门湾沉积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海表温度和 浮游动物群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响应
张海生, 宁修仁, 乐凤凤, 胡锡钢, 刘镇盛, 卢冰
2010, 32(3): 40-50.
摘要:
应用沉积地层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K37)估算1916—2003年三门湾表层海水温度(SST)与变化。SST波动范围为15.97~18.00 ℃,年平均为17.03 ℃。该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同时应用长链烯醇不饱和指数与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显示三门湾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
东海、黄海近代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 分布及其反演潜力
杨茜, 孙耀, 王迪迪, 邢磊, 孙晓霞, 唐启升
2010, 32(3): 51-59.
摘要:
以东海、黄海2006年4月、10月航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BSi的反演潜力。研究发现,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0.018%~2.516%,平均值为0.726%,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波动较小,相对稳定。整体而言BSi含量与相应年代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化的趋势相近。经一元线性分析发现BSi含量与硅藻生物量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证实由BSi含量反演古生产力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采用Tunnicliffe等的方法探讨了BSi含量在沉积物中的稳
麦哲伦海山链漂移史及可能的来源
赵俐红, 金翔龙, 高金耀, 李家彪, 初凤友
2010, 32(3): 60-66.
摘要:
麦哲伦海山链主要由十多座相对独立的平顶海山组成,呈北西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结合前人对麦哲伦海山链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块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的起源与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哲伦海山链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和板块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最初于白垩纪期间由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西侧呈北北西向排列的热点活动产生,继而受到板块运动与区内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及其热活化等的改造作用,最后形成了现今看到的平顶海山。
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 沉积物输运趋势
徐志伟, 汪亚平, 李炎, 马菲, 张凡, 叶长江
2010, 32(3): 67-78.
摘要:
通过对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底质样的粒度和重矿物分析,获得了粒度和矿物组成特征。对粒度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4个主控因子,其中因子2和3分别代表细颗粒的悬移质组分和陆源粗颗粒推移质组分,指示来自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岸、西北岸的物源贡献,而且因子2的高得分区与弱环流背景相吻合;因子4反映了粤西和海南岛东岸沿岸流的物源贡献。采用重矿物组合,将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划为4个分区。分别对4个物源分区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把它们合并后获得了整个研究区的趋势矢量,其中海湾北部沉积物输运汇聚中心的位置与余环流的中心位置基本一致,
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胶东半岛海岸带 归一化植被指数趋势分析
刘亚龙, 王庆, 毕景芝, 张明明, 邢前国, 施平
2010, 32(3): 79-87.
摘要:
利用1998—2008年SPOT/VEGETATION逐旬共372期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影像数据,引入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胶东半岛最近10 a来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最近10 a来,胶东半岛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以衰减区域居主导地位,其中有明显衰减变化趋势的区域占半岛总面积的19.3%,有明显增强变化趋势的区域仅占半岛总面积的2.8%。归一化植被指数衰减区域在空间上沿海岸线呈环状分布,从沿海岸到远离海岸,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趋势逐渐明显,衰减最明显的区域大部分位
原位测量技术在黄海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
阚光明, 刘保华, 韩国忠, 李官保, 赵月霞
2010, 32(3): 88-94.
摘要: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基于液压驱动贯入的自容式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在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底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系数进行原位测量,通过液压驱动装置将四根声学探杆匀速贯入到海底沉积物中,减少了对沉积物的扰动,可按照预设的工作参数在海底全自动工作,无需甲板上人员实时控制,采集的声波信号自容式存储于存储单元。系统工作水深为500 m,测量深度为1 m,测量频率为30 kHz,采样频率为10 MHz。使用该系统在南黄海中部获得了40个站位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原位测量数据,并使用
江苏近岸海域鮸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仲霞铭, 汤建华, 张虎, 钟非, 钟俊生, 吴磊, 高银生
2010, 32(3): 95-106.
摘要: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拖网专项调查数据,以鮸为目标种,以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为目标区域,对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海域的鮸主要分布于34°00'N以南海域,主产卵区位于辐射沙脊群海域及周边近岸海域,春季为主要产卵期;(2)江苏省中南部海域为鮸早期幼体的过渡性索饵场所,幼鱼群体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分散趋势;(3)鮸在江苏海域的栖息时间为春、夏、秋3个季节,冬季呈零星分布;(4)海底地形地貌、潮汐和海流类型、辐射沙脊群等特征要素是影响区域生物生态的重要
Aroclor 1254对大弹涂鱼精巢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何闪英, 陈昆柏, 王晓宇
2010, 32(3): 107-112.
摘要: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是盛产于我国东南沿海滩涂的两栖经济鱼类。分别用1,2,4 μg/g的Aroclor 1254对生殖期雄性大弹涂鱼腹腔注射28 d后,检测大弹涂鱼精巢与储精囊的绝对与相对重量,并检测其精巢线粒体氧化水平、抗氧化酶活性与非酶类抗氧化剂含量。结果显示,1 μg/g Aroclor1254剂量组中大弹涂鱼精巢、储精囊绝对重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90),而较高剂量组(2,4 μg/g Aroclor1
野生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肌肉和 鳔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区又君, 廖锐, 李加儿
2010, 32(3): 113-120.
摘要: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野生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肌肉和鳔的营养成分。黄唇鱼肌肉和鳔的营养成分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型。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优于FAO/WHO的理想模式,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种类齐全。鳔的氨基酸组成较FAO/WHO的理想模式低,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90%,高于其他已报道的水产品,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丰富,富含鲜味氨基酸;在氨基酸测定中发现了牛磺酸、γ-氨基丁酸、鸟氨酸和羟脯氨酸等4种具
大珠母贝外套膜基因PMMG1的克隆、 表达及其特征分析
王玉梅, 夏建红, 黄桂菊, 喻达辉
2010, 32(3): 121-128.
摘要:
EF-hand结构域在真核生物细胞内钙离子吸收和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贝类中可能参与贝壳和珍珠质的形成。根据已报道的贝类中具有EF-hand结构域的碱基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大珠母贝外套膜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PMMG1基因(大珠母贝外套膜基因1)。PMMG1基因全长618 bp,开放读码框编码140个氨基酸,N-端的22个氨基酸肽段为信号肽。PMMG1氨基酸序列与合浦珠母贝PFMG1的一致性为56%,预测有两个EF-hand结构域。选取编码PMMG1成熟蛋白的cDNA序列插入pET-32a质粒构建表达载体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 (YTXs),中国沿海贝类中 首次发现的一组贝类生物毒素
高春蕾, 刘仁沿, 梁玉波, 王宗灵, 刘永健, 庞敏, 张芳, 潘宁, 许道艳, 邵魁双
2010, 32(3): 129-137.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我国近海贝类中腹泻性贝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自北黄海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含有25~41 μg/kg的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在虾夷扇贝体内还含有37.2 μg/kg的45-OH-YTX,并在5种贝中发现微量的Homo-YTX毒素组分,这是首次报道在我国贝中检出此类毒素。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含有2个磺酰基的脂溶性多环聚醚类化合物,对小鼠的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很高,毒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我国贝类体内生物毒素成分复杂,亟
重点海水浴场主要肠道病毒的调查
明红霞, 樊景凤, 关道明, 梁玉波
2010, 32(3): 138-145.
摘要:
海水浴场作为重要的娱乐场所,其水质卫生状况对保障公众健康极其重要。对全国重点海水浴场中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调查,因为这3种病毒是引发腹泻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2007年8月选定全国10个重点海水浴场,于游泳区设定2个站位,无菌采集表层海水,用Millipore的病毒浓缩包进行海水中病毒的浓缩,用RT-PCR进行三种病毒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达40%(8/20)、星状病毒的为35%(7/20)、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为35%(7/20);在这十大重点海水浴场中,除北海一处无病毒
盐度降低对长心卡帕藻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黄园, 刘建国, 庞通, 李俊, 林伟
2010, 32(3): 146-152.
摘要:
为探讨大量降雨如何导致热带产胶海藻长心卡帕藻死亡,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研究了盐度降低对热带产胶海藻长心卡帕藻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降低对PSⅡ反应中心、供体和受体侧的光化学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盐度为28时,虽然反应中心开放程度下降11%,受体侧PQ库减小,QA被还原次数下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出现下降同时热耗散能量出现增加,但是单位面积反应中心RC/CS0,RC/CSm数量显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长江口 深水航道工程治理效果
王丽华, 恽才兴
2010, 32(3): 153-161.
摘要: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和2005年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竣工,分别达到8.5和10.0 m通航水深。自2006年三期工程实施以来,北槽航道中段连续4a发生严重淤积,年疏浚维护量平均达6×107m3,影响三期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平台,建立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属性数据库,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过程前后的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和工程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长江口南港北槽深水航道近期淤积的泥沙来源、淤积过程、主
海冰爬坡和堆积行为的试验研究
孔祥鹏, 董吉武, 李志军, 李广伟, 张丽敏, 张勇
2010, 32(3): 162-166.
摘要:
对于浅海区采油平台等设施常采用斜坡式人工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海冰对平台的作用,但是海冰沿着斜坡上爬至平台并形成堆积,同样也会对平台设施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对海冰堆积爬坡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在冰排前进方向放置混凝土实体结构物模拟海冰堆积和爬坡过程,分析了模型冰爬坡和下滑角度、最大堆积高度等关键参数以及模型冰断裂长度的统计特性及其与变形模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位越高,冰排越容易发生堆积爬坡。破碎的模型冰在结构物前堆积后,形成爬坡角和下滑角。爬坡角随着堆积体的增大而增大,下滑角则逐渐减小。堆积
研究报道
海底地下水和海水混合营养盐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
张锋, 翁焕新, 陈力琦, 季仲强, 张志奇
2010, 32(3): 167-17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