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1年  第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海流流速计算的研究
景振华
1981, 3(1): 1-13.
摘要:
由于大范围同步连续观测海流流速很困难,这才产生建立一定的理论及方法认真计算海流流速的要求.可是,过去沿用至今的动力计算[1],方法虽简便,但只能计算因密度分布所生的梯度流(或地转流),且存在着既不考虑风力,又不顾及湍流摩擦力,再加无运动面难以确定,即令设法作出浅海订正,其结果又往往与事实不符等根本性缺陷;而如籍Ekman漂流理论计算海流,又仅能计算因风所生的漂流,且还存在着既不考虑海水密度分布,又视海面无倾斜,再加湍流动力粘滞系量难以确定等与实际相差较远的理论依据.近代兴起的一些海流数值计算,又往往都局限于全流或深度平均流速的计算.因此,建立一种既考虑到海洋内部海水分布,又考虑到海面风力外加海面大气压力作用,顾及到海洋中湍流摩擦力,又体现流速随深度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应用起来简易的计算海流流速的理论及方法,便成为很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预报表层海水温度的方法——东海及外缘海域月平均表层水温预报
杜碧兰, 宋学家
1981, 3(1): 14-27.
摘要:
东海及其外缘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场的热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外海远洋渔场的不断开发,对海洋环境预报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开展了大面积表层海水温度预报的研究.大面积表层海水温度预报,实际上是一个温度场的预报.若用热动力学数值模式的计算方法直接求解这个多维的非线性问题,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
台湾海峡台风暴潮非线性数值计算
吴培木, 许永水, 李燕初, 陈玉霞, 陈季良
1981, 3(1): 28-43.
摘要: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大于50米,台风侵袭频繁.由于台湾岛的“墙壁效应”和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台湾海峡的台风暴潮显得较为独特.以前,我们及其他兄弟单位对福建沿海台风暴潮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单站的气-水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涉及整个海峡.虽说我们也曾作过福建沿岸台风暴潮现场调查,但进行次数有限,了解的也仅是海峡西岸局部地区的情况,它仅能反映台湾海峡台风暴潮的一个侧面,而无法了解整个海峡地区的风暴潮全貌.
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式
陈孔沫
1981, 3(1): 44-56.
摘要:
关于台风的气压分布,国外有相当多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作为圆形对称分布来处理.
负跃层浅海中信号波形的多速结构
张仁和, 龚敏, 张双荣, 肖金泉, 王孟新
1981, 3(1): 57-69.
摘要:
海洋中水声信号波形的变化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信号波形特征可能识别不同的水下目标、提高信号处理的增益.信号波形的规律性也可用来监测某些海洋环境参数的变化.深海中存在较稳定的水下声道,文研究过水下声道中信号波形规律.由于浅海环境的复杂性,海水介质及其边界在空间与时间上存在着有规则的与随机的变化.因而浅海中脉冲信号的波形结构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仅就负跃层浅海中的信号波形规律进行一些探讨.
具有随机起伏表面的正声速梯度浅海中的平均声强
唐应吾
1981, 3(1): 70-78.
摘要:
近年来很多的实验指出,正声速梯度浅海中声强的平均衰减规律与海面的不平整度,声波的频率,相对声速梯度的大小,发射深度与接收深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目的在于寻找这种联系的数学表式.我们采用文献[1]所发展的平均法来求其平均声强.
钛胶海水提铀动力学研究Ⅰ——吸附活化能测定——一种直接用于天然海水的测定方法
陈松, 廖文卓, 许溪滨
1981, 3(1): 79-85.
摘要:
在反应动力学中,活化能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数据,它可以用于确定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和研究过程的机制.因此,活化能的测定是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测定方法通常是以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基础,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并根据Arrhenius方程式计算得出.
AHP树脂水相成型及吸铀机理的探讨
蔡水源, 庄明江, 郑文庆
1981, 3(1): 86-96.
摘要:
应用有机吸附剂从海水中提取铀,资料上已有若干报道.Davies.R.J,等曾经报道过用甲醛、间苯二酚胂酸缩合的树脂,虽然这种树脂交换容量大(通水112天,1010微克铀/克),选择性好,提取率高,但它在水中缓慢水解,吸附能力下降,溶损也较大(2.3%初量/周),因而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ayer,E.提出用聚乙二醛三氨基苯酚和经硅藻土烧结的聚丙烯氧肟酸树脂,从海水中提取铀和铜等金属,但吸附量不很高,树脂的强度也差,因此很快就中断了研究.苏联一些学者也报道了用AH、等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铀的研究工作.AH-2Φ树脂具有一定的吸附量(30微克铀/克),在海水中比较稳定,但交换容量很低,价格也较贵.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
孙顺才
1981, 3(1): 97-112.
摘要:
三角洲及其沉积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注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较大的潮汐河口三角洲,对它的形成和演变的研究,不少单位曾做了大量工作,,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近几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提出关于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的粗浅认识.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
耿秀山
1981, 3(1): 114-130.
摘要:
我国东部滨海平原及其以东的浅海陆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岸线往复迁移的地带.要掌握海水的进退边界及反复过程,必须在沉积层序学和年代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依据古滨线沉积和残留地貌标志,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海面变化模式进行对比,才能获得冰川性海面变化及构造型海面变化在我国东部海面升降及海水进退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消长的时空表现.
东海几种扇形珊瑚的数值分析
邹仁林, 孙修勤, 陈国通
1981, 3(1): 131-136.
摘要:
深水非造礁石珊瑚(Ahermatypic coral)中的扇形珊瑚属(Flabellum)在东海大陆架海区不仅数量多,而且是优势种.因扇形珊瑚属自第三纪的始新世至今都有生长,所以不但引起现代底栖生物学者的关注,而且也是第三、第四纪古生物工作者常常提及的种属.自Lesson 1831年建立Flabellum以来,不断有新种报导,但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些新种提出异议,认为是同物异名,时时在合并.有分有合,意见纷纭.因此,这一属的种类庞杂,相当混乱.
吕四洋附着生物与钻孔生物生态研究
张良兴, 黄宗国, 李传燕, 李福荣, 郑成兴
1981, 3(1): 139-148.
摘要:
吕四洋位于黄海南端,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之一,调查和研究本海区附着生物的附着季节、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不仅在海洋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防除必需掌握的生物学资料.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国沿海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中,把吕四洋列为调查点,并于1977年9月-1978年8月在吕四水文平台进行挂板试验.同时还对吕四水文平台水泥桩上的附着生物的垂直分布,和两个灯浮上的附着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调查.试验的材料和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海洋调查规范进行的,只挂底层试验板,分月板、季板和年板.本试验承国家海洋局吕四海洋站的大力协助.
蓝圆鲹和鲐鱼趋光行为的研究
俞文钊, 何大仁, 郑玉水
1981, 3(1): 149-156.
摘要:
关于鱼类趋光特性的研究,国外已有报导[1].例如,鱼在光梯度条件下选择最适照度区[2-7]、不同生理生态因素[8-12]、月光[13-15]、颜色光[16-22]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等已有不少研究.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 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是我国主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为此,通过光梯度实验,研究这两种鱼属于哪种趋光类型及其最适照度区的范围,研究背景光(模拟月光)、不同颜色光对它们的趋光性的影响,这些都将对灯光捕捞实践中光强范围、颜色光的选择、克服月光影响的措施等提供重要的科学根据.
桩群上的最大总波浪力
邱大洪
1981, 3(1): 157-164.
摘要:
桩群上的总波浪力基于线性化的Morison方程,作用在桩群上(图1)的总波浪力F(t)及总波力矩M(t)为:.
中国近海小尺度海水水平湍流扩散规律与海洋污染预报的研究
凌备备
1981, 3(1): 165-183.
摘要:
从五十年代起,放射性废液排放入海后的湍流扩散问题,开始具有工程上的实际意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湍流扩散基本规律以及与之有关的污染预报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海洋湍流扩散是一个随机过程,并要受到季节、海区以及水文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间又互相制约比较复杂;所以虽然至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很多,但大多与特定条件有关,迄今还没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普适理论.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近海海水湍流扩散基本规律以及适用于我国近海的污染预报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报导
厦门港水螅水母类一新属一新种
张金标, 吴玉清
1981, 3(1): 184-187.
摘要:
1972年8月至1973年9月,厦门水产学院和厦门市水产局联合在厦门港的黄厝、集美、宝珠、后井和钟宅等海域采集浮游生物,经我们系统地鉴定其中的水螅水母类,发现有属于花水母目Anthomedusae,筒螅水母科Tubulariidae的一新种,订名为厦门枝水母,并以此为模式种创立一个新属.现将新属、新种记述于下.
东海底质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初步研究
汪品先, 闵秋宝
1981, 3(1): 188-192.
摘要:
钙质超微化石是颗石(Coccolith)及其相近化石的统称.颗石是颗石藻纲(Coccoli-thophyceae)表面的钙质骨骼,一般只有1-15μ大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研究.近年来,钙质超微化石在侏罗纪以来海相地层研究中,尤其在大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关于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和水层中颗石藻类的分布,美国、苏联和日本都作过研究,而关于东海海域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见报导.近来,我们通过对东海20个表层沉积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发现,其数量分布和属种组合与沉积速率、海水温度与海流分布等均有密切关系.目前,东海沉积中超微化石的系统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之中,现仅就初步分析的结果,作一简短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