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14卷  第4期

海洋水文
太阳辐射潮对月平均海面变化的影响
黄祖珂
1992, 14(4): 1-9.
摘要:
本文对中国大陆沿岸20个站同步1年的逐时潮位首先进行低通滤波,然后对零族潮位进行响应分析,将太阳辐射潮、天文潮和非线性潮分离开,再对它们和零族潮位分别进行调和分析,从而探讨了长周期潮的内部机制结构及长周期潮在中国沿岸的分布变化规律.
黄、东海热量平衡对海水温度变化贡献的估算
赵永平, 陈永利, 杨连素, 张必成
1992, 14(4): 10-18.
摘要:
用多年平均水温和海面热量收支资料,计算了黄、东海热量平衡,估算了海面热量收支、海洋平流热输送、水体内部涡动热扩散等对水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冷暖水体分布和海洋平流热输送分布的概况.结果指出:秋冬季节,水温迅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海面蒸发耗热和南向的冷平流热输送;春夏季节,水温迅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进入海面的太阳总辐射的增加和北向的暖平流热输送.结果还指出,黄、东海区,冷水主要位于朝鲜西岸邻近海域和东海东部,前者冬季强,后者春季强,二者均从秋季开始出现,夏季消失;黑潮及其分支的暖平流热输送,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南向的冷平流热输送,秋季最大,冬季次之,春季最小.
海洋气象
北方涛动和南方涛动与太平洋海温关系的对比分析
金祖辉, 陈烈庭
1992, 14(4): 19-27.
摘要:
本文对太平洋气压场和海温场相互关系的分析,不仅证实了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的北方涛动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北方涛动与太平洋海温相关最显著区域是在赤道太平洋日界线以东附近、Namias海区和加利福尼亚洋流区,而南方涛动与东太平洋和秘鲁沿岸的海温关系密切.并发现南、北方涛动虽处于同一3-4年的振荡系统中,但对各次埃尔尼诺过程而言,南、北方涛动指数的极值和相对强度都不尽一致.分析表明,埃尔尼诺现象的三种不同增温类型与南、北方涛动影响赤道太平洋海温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及位相和相对强度的不同匹配状态有相当程度的联系.
沙尘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申绍华
1992, 14(4): 28-41.
摘要:
本文采用二维中尺度模式,并结合沙尘气溶胶模式研究了当沙尘暴袭击海岸时,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变化、消亡有着重要的影响,沙尘暴区移到海陆上空不同的位置,沙尘对海陆风环流的辐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
北太平洋环流与风应力场关系的初步探讨
姚静娴, 王宗山
1992, 14(4): 124-127.
摘要:
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的原因,管秉贤[2,4]曾提出东海黑潮的变化是受北太平洋副热带上空风应力涡度的影响,即东北信风边界处的风应力场几乎控制了东海黑潮的变异[2].那未,如何解释这种海-气之间的遥相关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洋上空风应力场的变异引起大洋水位的升降,大洋海平面的变化导致大洋环流(北赤道流)强度的变化,进而导致近海环流(东海黑潮)强弱的变化这一海气相互作用系统,对上面提到的海-气之间的这种远距离相关关系作进一步的物理解释.
海洋化学
辽东湾沉积物间隙水中卤素的地球化学
朱仲斌
1992, 14(4): 42-50.
摘要:
辽东湾沉积物间隙水中卤素(氟、氯、溴、碘)等的测定结果表明,间隙水中氯含量接近于上覆海水,且随深度无明显变化.氟、溴、碘由于受有机质吸附作用的影响而富集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多呈极大值或指数增加分布.基于这种分布,我们讨论了间隙水中卤素的化学成岩过程,提出了卤素的早期成岩作用模式,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间隙水中卤素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受有机质分解和固相沉积物的移去反应所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的质量转移特征是卤素离子自沉积物中向上覆海水扩散.
夏、冬季东海营养盐锋区及水系化学特征的研究
王玉衡, 董恒霖, 任典勇
1992, 14(4): 51-60.
摘要:
初步探讨了东海营养盐的分布,给出了不同层次的营养盐锋区,既可以作为区分水系的指标,又给出了不同水系的化学特征和运移的方向.初步研究结果与从水文学角度研究成果的基本分类相吻合.营养盐的断面分布表明化学要素的垂直方向结构,给出了化学要素跃层在不同海区的顶界和底界.特别是对黑潮主干区的黑潮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的划分较为清晰.黑潮主干区化学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表明黑潮水的大洋水特征.
海洋地质、地貌
马里亚纳海槽热液硅质烟囱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张德玉, 陈穗田, 王冠荣, 吴世迎
1992, 14(4): 61-68.
摘要:
本文分析研究了马里亚纳海槽扩张中心热液硅质烟囱的矿物组合、分布及化学等特征,并在与其他海区热液烟囱对比的基础上,对该海槽硅质烟囱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可能是由初始温度低于300℃的热液所形成的、成分介于“白烟囱”和“纯硅烟囱”之间的一种中-低温型海底热液活动产物.其中,构成烟囱主体的蛋白石可能是在热液扩散过程中,由于热传递冷却和与海水混合而使温度降到140℃以下沉淀形成的.
太湖平原有全新世海侵吗?
孙顺才
1992, 14(4): 69-77.
摘要:
本文通过多年来对太湖平原上众多湖泊的测量、深钻、浅钻及浅地层剖面仪探测及湖泊沉积物系统分析等,认为这些湖泊皆系冲积平原上的洼地积水,洪水时渲泄不畅所致,并非全新世海侵与潟湖演化而成,也证明广大太湖平原中部在全新世未曾遭受到广泛的海侵.
冲绳海槽海底热流的研究
李乃胜
1992, 14(4): 78-83.
摘要:
冲绳海槽为世界上罕见的高热流区之一.迄今在海槽内已取得189个热流数据.热流分析表明,属于西北太平洋活动边缘的琉球弧后地区具有异常高的热流值,尤其是在冲绳海槽中部,测得大于10 000m·W/m2的异常高热流值,为全球热流调查中所仅见,这暗示着冲绳海槽为一迄今尚在强烈活动的弧后裂谷.
海洋生物
英吉利海峡蓝细菌增长速率和被摄食速率的测定
宁修仁, D.沃洛
1992, 14(4): 84-93.
摘要:
一种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法可用于同时测定Synechococcus spp.的增长率和摄食消失率.在英吉利海峡所获得的结果表明其平均增长率为0.51±0.17/d(X±SD),而平均摄食消失率为0.48±0.17/d.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凯尔特海(Celtic Sea)的外海,增长率和摄食消失率均比英吉利海峡低.平均摄食消失率与增长率的接近,表明Synechococcus生物量的快速循环.在所有的实验,Synechococcus食摄死亡率日间(平均为0.61/d)高于夜间(平均为0.21/d).在现汤温度9—20℃范围内,增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细胞大小分级试验表明,小于2μm的摄食者可致使Synechococcus死亡消失达70%.在Synechococcus增长和被摄食试验期间,其细胞的性质,诸如细胞大小和藻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用流动细胞测定仪(Flowcytometer)进行了测定.文章对最近测定Synechococcus种群动力学所使用的方法也作了评价.
北部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黄宗国, 王建军, 林盛, 李传燕, 郑成兴
1992, 14(4): 94-104.
摘要:
在北部湾中的涠洲岛及其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并调查浮标和码头的污损生物,共记录149种,优势种是拟疣裂隆胞苔虫、长柄盘管虫、旋鳃虫、缘齿牡蛎和糊斑藤壶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盛期6—8月,数量不大.北部湾的污损生物呈现了热带外海污损生物群落的许多特征.
铜、锌、锰和铬对中国对虾仔虾的急性致毒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王安利, 王维娜, 李铁水, 刘存岐
1992, 14(4): 134-139.
摘要: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广温和广盐性虾类,具有体长、壳薄和生长快的特点.又因其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其人工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使养虾业一跃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随着沿海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在有些地区陆源重金属污染物已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直接影响到对虾养殖的基础工作——人工育苗的进行.这个问题正在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系统查阅中外文献时,发现国内外对某些常见重金属如锰和铬影响生物体的报道或是很少或没有,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也没有锰这一项目.对其他重金属危害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单一元素效应的水平上.然而,在海水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它们对生物体的作用无疑是综合性的.为弄清这些常见有害物质对中国对虾仔虾的单一危害和综合危害程度,我们于1990年5月下旬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了该项实验研究工作.
海洋工程
行经非平坦底面浅水孤立波演化的数值模拟
林建国, 吕玉麟
1992, 14(4): 105-111.
摘要:
本文研究浅水孤立波行经非平坦底面的演化问题.将变底问题的Boussinesq方程进行改写后,直接应用三次样条理论离散,建立了一种简单且稳定的差分格式,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多种数值模拟,对孤立波爬越过斜台阶后的分裂现象的数值结果与文献〔1—3〕的结果十分吻合,说明本文方法的可靠性.除此之外,本文对孤立波越过楔形以及孤立波形凸突底面的情况进行了多种参数的计算,显示出主波后逐渐衰弱的二次波列现象.
多向不规则波浪生成的数值方法
俞聿修, 柳淑学, 李黎
1992, 14(4): 140-146.
摘要:
实际的海浪是三维(多方向)的,海浪的方向分布对于海浪折射、绕射及泥沙运动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人们利用多向不规则造波机对它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同时,基于合适的数学模型,可在计算机上产生长时段的多向不规则波浪,用于研究海浪的基本特性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作用,也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手段,这也是制作多向不规则波造波机控制信号的基础.因此,如何由数模有效地合成多向不规则波浪,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把海浪看作由无数不同频率和不同方向的组成波线性叠加而成,因而将模拟二维波浪的方法[1]直接推广应用于三维波浪的模拟.但是这样模拟所得的波浪往往是空间上不均匀,时间上会重复出现,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本文首先给出了多向不规则波的三种模拟方法,并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检验,给出了较理想的海浪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模拟所得波浪的基本特征和模拟参数的确定.
论文
南极长城站潮汐变化特征及水文气象因素对平均水位的影响
孙洪亮
1992, 14(4): 112-123.
摘要:
文献[1]介绍了在南极长城站进行的潮汐观测,文献[2]统计和计算了潮汐特征值,文献[3]利用1987年夏季观测资料对潮汐特征做了初步分析.本文使用新获得的1987年3月至1988年2月连续观测资料,对这里的潮波传播、潮汐性质、日潮不等、潮差和水位等潮汐现象进行分析,并就水文、气象因素对平均水位的影响初步进行探讨.
海水中酚类污染物在粘土表面上的交换作用——Ⅰ.酚类污染物在粘土表面交换百分率—pH曲线的研究
杨桂朋, 张正斌
1992, 14(4): 128-133.
摘要:
海水中酚类有机物与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互作用为负-价阴离子交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