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6卷  第6期

海洋水文
冬季南黄海热盐通量的研究
乐肯堂, 王岳
1994, 16(6): 1-10.
摘要: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和数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深入地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由海流所输送的海洋热盐通量,其温盐资料取用1989牛1月中美南黄海联合考察所得的资料。本项研究获得了由南黄海主要流系(对马暖流、朝鲜西岸沿岸流、黄海暖流)所输送的体积通量、热量通量和盐量通量,以及各断面上的风生通量、非风生正压通量和斜压通量。
陆架和浅海环流的一个三维正压模式及其在渤、黄、东海的应用
朱耀华, 方国洪
1994, 16(6): 11-26.
摘要:
本文发展了一种σ坐标下海洋环流的三维正压数值模式,模式中垂直涡动粘性系数由混合长度理论确定,因而可随流场的瞬时垂直结构而变化。计算采用了全部交错的网格结构,对计算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垂直涡动粘性项采用了隐式差分格式。文章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渤、黄、东海冬、夏季风生环流,解释了黄海暖流的可能成因,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台湾暖流对对马暖流有重要贡献,在东中国东都海域存在南高北低的水位分布,以及地势效应对台湾-对马暖流系统有重要影响。
东海冬季环流的一个四层诊断模式
杜兵, 侍茂崇
1994, 16(6): 27-39.
摘要:
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开展的“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的成果,在球面坐标系下建立一个斜压、分层的诊断模式。该模式采用了0.25°×0.25°经纬度的细网格,并考虑了实际地形和风场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东海冬季流场的水平与垂直特征,而且还模拟出台湾暖流的北上途中大约在29°N、124°30'E附近存在一个反气旋涡旋,另外该模式分别试验了地形、风场、边界流量和纬度效应对东海环流的影响,还对台湾暖流、对马暖流的来源以及沿岸陆架上升流进行了探讨。
海洋气象
热带西太平洋耦合海气系统物理量特征分析
姚华栋, 姜达雍, 刘屹岷, 李骥
1994, 16(6): 40-48.
摘要: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合作第7航次(1989年10月16日~12月4日)、第8航次(1990年6月1日~7月16日)的海上船舶观测资料,对影响季和年际时间尺度全球平均大气环流演变的下垫面重要物理量变化,如海表水温(SST)、表面风场、表面通量和海表净热量收支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这些现象学的图型或诊断分析,对改进区域气候特征认识,扩大对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了解,提高修正表面通量参数化方案及改善区域或全球气候数据模式都是十分有益的。
太平洋海温和我国降水的跃变分析
唐佑民
1994, 16(6): 49-57.
摘要:
本文引用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EOF(经验正交函数)的分析,揭示了1951~1986年太平洋海温以及我国降水在60年代发生的大规模跃变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两者跃变之间的联系作了简单讨论。
埃尔尼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
魏凤英, 张先恭
1994, 16(6): 58-65.
摘要:
根据近500余年的埃尔尼诺和旱涝资料,按埃尔尼诺的强弱、爆发时间和形成过程,研究了埃尔尼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类型埃尔尼诺现象所对应的降水分布有显着差异。东部型当年,雨带在黄河下游至淮河下游;西部型当年,雨带则在长江流域。东部型次年,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和华南有两个雨带;西部型次年,雨带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2)东部型,上半年发生的和弱的埃尔尼诺所对应的降水分布基本相同,西部型,下半年发生的和强的埃尔尼诺所对应的降水分布类似;(3)1991年华北、江南干旱和江淮洪涝的形成与埃尔尼涝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El Niño前后热带西太平洋潜热交换空间变化特征
曲维政, 曹伟国, 江秀芳, 李若钝
1994, 16(6): 66-71.
摘要:
本文根据中美西太平洋联合考察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热带海域(20°N~8°S,112°~170°E)内的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气交换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与El Niño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潜热ew-e-V诺谟图,显热tw-t-V诺谟图。利用该图可随时对海气热交换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海洋化学
海洋细菌作用下海水中铬化学形态的转化
杨逸萍, 胡明辉, 王培新, JM, 马丁
1994, 16(6): 72-79.
摘要:
于外加Cr(Ⅳ)和Cr(Ⅲ)的天然海水中接种海洋细菌,充氧条件下培养。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大部分Cr(Ⅳ)被还原为Cr(Ⅲ)继而转化为有机铬。在稳定期,有机铬为溶解铬的主要形态,在无菌控制实验中,Cr(Ⅳ)和Cr(Ⅲ)浓度基本不随培养时间变化。说明在没有海洋细菌活动参与下,水中铬形态转化难以进行。实验结果为天然海水中溶解态铬的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提供部分可能的解释。
海洋地质、地貌
东北太平洋中新世古海洋环境与事件
陈宗团, 许东禹, 刘季花, 崔汝勇
1994, 16(6): 80-91.
摘要:
中新世可以说是东北太平洋发生“深刻变化”的地史时期,许多古海洋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取自该区4个柱状样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7°~10°N,140°~150°W)仅发育下中新统地层,中中新统只有零星分布。除1个柱状样外,其余3个均为下中新统直接与上上新统或第四系相接触。在中新世,研究区CCD出现多次波动,古水深变化幅度达500m.受南极底层流的强烈影响,出现多次间断时间长短不一的沉积间断和CaCO3含量出现旋回性变化。古气候出现9次冷暖交替变化,海平面受其影响而出现频繁波动。此外,该区在中新世期间生物生产力与沉积速率出现较大变化。由于该区在中新世出现上述这些特定沉积环境与事件,形成一个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特别有利的环境,从而成为分布广泛的现代大洋底多金属结核的主要生长期。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地貌动态研究
冯文科, 黎维峰, 石要红
1994, 16(6): 92-99.
摘要:
南海北部水深80~250m的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沙波地貌分布,它们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遗留下来的滨海沙波、沿岸沙丘、沙堤和沙垄,属残留沙体地貌,它们的分布规律明显沿着末次冰期时形成的最低海岸线两侧分布,但在现代海底底流作用下,其两翼及沙波谷部发育有次一级的小型沙波或沙纹,它们的形态细小、排列紧密,与残留沙体地貌组成复式海底沙波。人们称这些沙体地貌为流动沙波,它们是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对海底工程有一定危害。但根据外陆架实侧底流数据,运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方法计算,表明在细砂和中细砂大面积覆盖区,其海底沙波每年均以0.168~0.534m的速度向深海方向迁移,其移动速度相当缓慢,对海底工程实施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海洋生物、水产
饵料影响锯缘青蟹幼体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的实验研究
王桂忠, 曾朝曙, 李少菁, 林琼武
1994, 16(6): 100-107.
摘要:
对喂食不同饵料的锯缘青蟹各期幼体的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进行逐日测定,结果表明:在Ⅱ期,一直喂食轮虫的青蟹幼体,其干重及C、H、N含量与从该期起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相比较,二者相差不大;但进入Ⅲ后,却明显低于在溞Ⅱ或溞Ⅲ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且差距随幼体发育不断地增大,至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其干重及C、H、N含量仅为在溞Ⅱ或溞Ⅲ起改喂卤虫的60%~70%.虽然不同喂食条件的青蟹幼体其C、H、N绝对含量相差很大,但其各自占干重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一直喂食轮虫的幼体只稍低。元素比与喂食条件无明显关系。青蟹溞状幼体各发育期间的生长呈指数式,期内生长呈幂函数式。大眼幼体期内的生长亦呈幂函数式。
福州沿海龟足的繁殖附着与生长
林岗, 邱文仁, 齐秋贞
1994, 16(6): 108-115.
摘要:
叙述了龟足[Pollicipesmitella(Linnaeus,1758)]的繁殖期与繁殖特点、性腺发育与分期、生长。繁殖期为5月中旬~9月中下旬,约130天,水温19.5~27.2℃,其中7~9月为盛期。最小繁殖个体峰吻径长为9.5mm,生长期为2年。成体1年中有多次产卵,一次产卵量平均为24360个。性未成熟个体年生长率为峰吻径长5mm/a,成熟个体2mm/a,终生生长。腺介幼虫附着期为6~11月。
锯缘青蟹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的细胞学研究
上官步敏, 李少菁
1994, 16(6): 116-121.
摘要: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眼柄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有2种类型,即B、C型;每种类型还可分为4个亚型。各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多以集群的方式分布在视神经节终髓基部一定的位置。超微结构的观察进一步表明:2种类型细胞的特征有明显的差别。C型细胞具有十分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内质网聚集成群,使胞质呈斑块状。B型细胞缺乏发达的内质网。B细胞产生小的分泌颗粒,C型细胞可产生大型和中型分泌颗粒。在轴突中,可以观察到5种类型的分泌颗粒。此外,还观察了神经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它们的突起中含有大量的清亮小泡和平行的膜状结构。
海洋工程
南海珠江口盆地陆架斜坡及大陆坡海底沙波动态分析
王尚毅, 李大鸣
1994, 16(6): 122-132.
摘要:
探索陆架与陆坡海底动力地貌演变规律,不仅是学科理论发展上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国土开发和研究海洋工程环境的需要。文中基于作者提出的床面稳定中的“准共振界面波”理论模式,针对南海北部“卫滩幅”地区海床微地貌在水动力条件作用下的现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水深80~250m海底小尺度沙波的形成机理与室内水槽和天然海滩上的沙纹沙丘的形成同属一个规律,这一推论已得到该地区现场资料的初步验证。文中最后还就现有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估算了上述地区沙波的移动趋势。
海冰静力作用的特点及几种典型结构的冰力模型试验
史庆增, 宋安
1994, 16(6): 133-141.
摘要:
海冰静力作用的重要特点是它对结构破坏程度的严重性以及对环境和结构条件的敏感性。冰力模型试验是流体模型试验,又是材料模型试验,所以要遵循特殊的模型律。本文介绍的几项冰力模型试验不仅证实了常被设计者忽略的直立桩柱前冰排的挤压破坏中常不同程度地包括有压屈破坏的成分,而且也证实了直立墙前冰排主要是压屈破坏,斜墙前冰排主要是弯曲破坏。同时给出了这些结构上冰力的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