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

杜军 李培英 李萍 高珊

杜军, 李培英, 李萍, 高珊.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J]. 海洋学报, 2014, 36(5): 124-12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05.013
引用本文: 杜军, 李培英, 李萍, 高珊.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J]. 海洋学报, 2014, 36(5): 124-12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05.013
Du Jun, Li Peiying, Li Ping, Gao Shan. The seabed stability zonation based on the marine geohazards evaluation in China[J]. Haiyang Xuebao, 2014, 36(5): 124-12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05.013
Citation: Du Jun, Li Peiying, Li Ping, Gao Shan. The seabed stability zonation based on the marine geohazards evaluation in China[J]. Haiyang Xuebao, 2014, 36(5): 124-12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05.013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05.013
基金项目: 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示范研究(201005010)。

The seabed stability zonation based on the marine geohazards evaluation in China

  • 摘要: 通过对我国近海灾害地质类型的分析、评价进而进行海底稳定性区划研究,旨在反映近海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适宜程度。文中提出了海底稳定性评价的概念,构建了以地震动、工程地质、地貌、直接型灾害地质类型和限制型灾害地质类型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海底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将我国近海海底划分为6’×6’的网格单元,并以近海海底灾害地质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地貌图等矢量化图层为数据源,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并对近海海底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我国近海海底区域稳定性从稳定到不稳定划分为五级。
  • 李培英, 李萍, 刘乐军, 等. 我国海洋灾害地质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及进展[J].海洋学报, 2003, 25(增刊1):122-134.
    杜军, 李培英, 魏巍, 等.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4):1-6.
    谢先德, 朱照宇. 广东沿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265-288.
    杨和雄, 李崇文. 模糊数学和它的应用[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48-184.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等.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6(4):41-48.
    马寅生, 张业成, 张春山.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 2004, 10(1):8-18.
    张业成, 胡景江, 张春山. 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灾变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 15(3):55-68.
    蔡鹤生, 周爱国, 唐朝晖.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J].地球科学, 1998, 23(3):299-3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19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10-12
  • 修回日期:  2013-10-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