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蒋金杰 刘东艳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王跃启 石雅君

蒋金杰, 刘东艳,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王跃启, 石雅君.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J]. 海洋学报, 2011, 33(6): 151-164.
引用本文: 蒋金杰, 刘东艳,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王跃启, 石雅君.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J]. 海洋学报, 2011, 33(6): 151-164.
JIANG Jin-jie, LIU Dong-yan, DI Bao-ping, DONG Zhi-jun, WANG Yu-jue, WANG Yue-qi, SHI Ya-jun. Seasonal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its indication of environment in Sishili Bay, Yantai[J]. Haiyang Xuebao, 2011, 33(6): 151-164.
Citation: JIANG Jin-jie, LIU Dong-yan, DI Bao-ping, DONG Zhi-jun, WANG Yu-jue, WANG Yue-qi, SHI Ya-jun. Seasonal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its indication of environment in Sishili Bay, Yantai[J]. Haiyang Xuebao, 2011, 33(6): 151-164.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97);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Q07-04);中科院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资助项目(1191120501)。

Seasonal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its indication of environment in Sishili Bay, Yantai

  • 摘要: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8月)物种数最多(57种),秋季(10月)次之(40种),再次是早春(3月,36种),冬季(12月)最少(21种);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化从大到小的特征是:夏季(8.14×104 个/dm3),早春(2.45×104 个/dm3),秋季(0.46×104 个/dm3), 冬季(0.28×104 个/d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是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针对污水排放、海水养殖、垃圾倾倒等不同人类活动,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多样性评价等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多样性一般偏低,垃圾倾倒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显著。有毒赤潮生物海洋卡盾藻在夏季几乎达到赤潮阈值;富营养化指示种具槽帕拉藻在多数季节与站位占优势,显示了四十里湾富营养化的加剧状态。
  • 蔡文贵, 李纯厚, 贾晓平, 等.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J].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22(4): 34-37.
    梁松, 钱宏林, 齐雨藻. 中国沿海的赤潮问题[J]. 生态科学, 2000, 19(4): 44-50.
    齐雨藻, 徐宁, 王艳, 等. 中国赤潮研究的新进展--球形棕囊藻赤潮及其产硫的研究[J]. 中国基础科学, 2002(4): 23-28.
    隋战鹰. 浮游藻类与水质污染监测[J]. 生物学通报, 2002, 37(8): 49.
    徐玉山, 刘宪斌, 张秋丰.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J]. 盐业与化工, 2009, 38(6): 11-14.
    周名江, 朱明远, 张经.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01, 13(2): 54-59.
    杜秀宁, 刘光兴. 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 海洋学报, 2009, 31(5): 132-147.
    董婧, 刘海映, 毕远溥, 等.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J].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23(4): 46-50.
    汪岷, 白晓歌, 梁彦韬, 等. 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5): 1184-1193.
    杨世民, 刘光兴. 北黄海典型水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9(4): 611-616.
    刘光兴, 杜秀宁. 北黄海典型水域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9(4): 597-603.
    王勇, 焦念志. 北黄海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初步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99, 30(5): 512-518.
    霍文毅, 俞志明, 邹景忠, 等.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3): 55-61.
    梁爱萍, 张涛, 刘伟. 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7, 20(4): 304-308.
    吴玉霖, 周成旭, 张永山, 等.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2): 159-167.
    叶孟杰, 孙红成, 高昊东, 等. 烟台四十里湾营养物质产生特征及影响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22(5): 88-91.
    喻龙, 郝艳菊. 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 2009, 27(4): 516-522.
    张永山, 吴玉霖, 邹景忠, 等.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的生消过程[J]. 海洋与湖沼, 2002, 33(1): 311-318.
    陈碧鹃, 陈聚法. 胶州湾北部沿岸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21(2): 34-40.
    李艳, 李瑞香, 王宗灵, 等.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23(3): 328―334.
    刘东艳, 孙军, 陈洪涛, 等.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3(3): 366-374.
    钱树本, 王筱庆, 陈国蔚. 胶州湾的浮游藻类[J].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3(1): 39-56.
    孙松, 刘桂梅, 张永山, 等. 90年代胶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J]. 海洋与湖泊, 2002(浮游动物专辑): 37-45.
    吴玉霖, 孙松, 张永山. 环境长期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6): 487-498.
    UTERMHL H. Zur Vervollkommnung der quantitativen Phytoplankton Methodik[J].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für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Limnologie. Mitteilungen, 1958, 9: 1-38.
    郭玉洁, 钱树本. 中国海藻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李伟新, 朱仲嘉, 刘凤贤. 海藻学概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钱树本, 刘东艳, 孙军. 海藻学[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郭皓. 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杨世民, 董树刚. 中国海域常见浮游硅藻图谱[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SHANNON C,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49.
    PIELOU E C.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cology[J].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69.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42-2008)[S]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康元德. 黄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J]. 海洋水产研究, 1986, 7: 103-107.
    矫晓阳, 郭皓. 中国北黄海发生的两次海洋褐胞藻赤潮[J]. 海洋环境科学, 1996, 15(3): 41-45.
    齐雨藻, 黄长江. 南海大鹏湾海洋卡盾藻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J]. 海洋与湖沼, 1997, 28(4): 337-342.
    高利娟, 杨维东, 刘洁生, 等. 海洋卡盾藻的致毒机制研究进展[J]. 海洋通报, 2009, 28(3): 99-105.
    赵卫红, 焦念志, 赵增霞. 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水域营养盐的分布及动态变化[J]. 海洋科学, 2000, 24(4): 31-34.
    MCQUIOD M R, NORDBERG K. The diatom Paralia sulcata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pecies in coastal sediment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3, 56: 339-354.
    赵曾春, 黄文祥. 北黄海五号倾废区浮游植物生态初探[J]. 海洋环境科学, 1991, 10(4): 7-13.
    纪灵, 王荣纯, 刘昌文, 等. 烟台海洋倾倒区环境监测及对比评价[J]. 海洋通报, 2003, 22(2): 53-59.
    EPPLEY R. Temperatur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sea[J]. Fishery Bulletin, 1972, 70: 1063-108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51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130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1-25
  • 修回日期:  2011-06-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